心衰大讲堂

就医

慢性心衰,家庭护理很重要

www.39.net  2016-10-12    

  对于疾病的治疗,常言道,三分治,七分养,可见家庭护理的重要性。慢性心衰患者病情容易反复,合理得当的家庭护理有助于预防病情的反复或恶化,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
  饮食:要少盐清淡有营养

  慢性心衰患者在家养病的过程中,家属要为患者准备低盐、低脂、清淡、易消化、富含营养的饮食。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2克,尽量不吃酱菜、腌肉等隐性高盐食品;还要限制患者对水分的摄入,要根据汗液和尿液的排泄量来确定,需“量出而入”,尽量以少量多次的方法饮水;不要饮用浓茶、咖啡、汽水等刺激性饮料,更要戒烟戒酒;食物要选择富含必需氨基酸的优质蛋白,比如牛奶、瘦肉、淡水鱼等,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以及豆制品;每日主食控制在150~300克为宜;食物要尽量粗细搭配以防患者出现便秘的情况;每天尽量少吃多餐,不要暴饮暴食,尤其是晚餐千万不能吃太饱,以防增加心脏负担,引起病情反复。

  情绪:稳定平和大有裨益

  慢性心衰患者由于病情痛苦,病程较长,预后较差,很容易产生烦躁、焦虑、恐惧、悲观、失望等不良情绪,这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,而且会导致病情加重,甚至急性发作。而稳定的情绪、平和的心态、愉快的心情则对慢性患者的病情大有裨益,所以家属要注意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,多开导患者积极面对。家属对患者的病情要重视,但是不能过分关注,以免引起患者过度紧张。另外,家庭中不愉快的事情尽量不告诉患者,以防患者因生气、难过、激动导致心衰急性发作。

  作息:充足的睡眠很重要

  合理安排每天的作息时间,保证足够的睡眠,有利于保护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。家属除了让患者保证每天晚上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以外,还应提醒患者每天中午也要休息一个小时。

  活动:应以不感疲劳为度

  适当的活动对于慢性心衰患者来说,不仅可以预防卧床养病引发的褥疮和静脉血栓,还可以提高心功能储备力,增强抗病能力,减少感染。患者可以选择散步等舒缓的活动,活动时要以不感到疲劳、心率不超过110次为度,一旦有心慌、气急等不适感必须立即停下来休息。

  居室:整洁舒适有利病情

  家属对慢性心衰患者居住的环境也应该提高注意,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。除了注意室内打扫外,每天至少还要通风两次,每次半小时左右,通风时还要注意患者的保暖,避免空气对流直接吹到患者。另外,室温保持相对恒定,冬季是20度左右,夏季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。

  用药:需遵医嘱按时服药

  慢性心衰属于严重的心血管疾病,必须长期坚持服药治疗。虽然有些患者一次就需要服用十来种药物,但是家属必须提醒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,切不可擅自停药、减药或换药,否则容易引起病情恶化。近来我国自主研制的治疗慢性心衰的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,深受业界好评,该药同时具有目前常用四大类西药联合应用的作用,对心衰可以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,能有效缓解心衰症状,改善心衰患者的长期预后,延缓心衰进程,为患者解除痛苦,得到了循证医学研究的证实,而且该药服用方便,可让患者免受“药罐子”之苦。

  病情:定期监测以防加重

  作为家属,在护理的同时,还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,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脉搏、血压、面色、尿量、体重等的变化情况。每天早晨患者排尿后,穿同等重量衣服称一下体重;用容器收集一天的尿量;夜间睡觉前观察患者脚踝是否有肿胀现象;夜间睡觉是否有憋醒的情况。一旦患者出现体重一天内增加1千克以上、尿量减少、呼吸困难难以平卧、下肢浮肿、恶心呕吐等情况时,则表示心衰病情已经加重,应立即带患者就医治疗。

  复查:根据情况调整用药

  慢性心衰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虽然出院时患者病情稳定,但每隔二到三周还需要到医院复查一次,比如复查心电图,心功能测定,体重与水肿情况,血钾、钠、镁以及尿素氮、肌酐等项目,以便及早发现异常情况,调整治疗药物。

  急救:正确施救至关重要

  慢性心衰患者遇到感冒、感染等一些诱因时,很容易导致慢性心衰的急性发作。患者如果在家里突然急性发作,在救护车还没有到达的情况下,家属若能正确实施急救措施,不仅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,而且还有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。家属可让病人尽量安静,减少恐惧和躁动,解开患者的领扣和裤带,采取坐位方式,将两条腿垂放在床沿边,必要时轮流结扎四肢,左右腿轮流绑5分钟,以减少静脉回流到心脏的血液,减轻心脏的负担。家里如果有利尿剂,如速尿、双氢克尿噻等,让患者赶快服用,另外还可以服用一些扩张血管的药物,如硝酸甘油片、消心痛等。有条件的家庭常备氧气,发作时让患者立即吸氧。

医患问答

更多
怎么样能有效预防心衰? 怎么样能有效预防心衰?

对患有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心肌炎、扩张型心肌病、瓣膜病、肺心病、糖尿病、曾经突发心脏……[详细]

39健康网 - 39健康網 -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© 2000-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| 联系我们